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日前,王阿姨不幸被查出大脑语言区长了4公分的胶质瘤,只有手术切除才能避免失语、瘫痪,然而,传统的手术术式无法做到万无一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团队另辟蹊径,利用目前国际的BrainlabCurve神经导航和ZeissKinevo900显微镜,在AR辅助下“透视”脑深部肿瘤所在位置,为王阿姨拆瘤,避免了大脑其他功能区的损伤。术后,王阿姨顺利恢复了言语交流能力,目前已康复出院。
阿姨大脑长了4公分胶质瘤
医生用镜下神经导航解难题
65岁的王阿姨(化名)在6天前开始无法理解家人的话语,到医院一检查发现大脑的语言区长了一个4公分的胶质瘤。肿瘤紧挨着语言中枢、语言传导束和运动传导束。如果不切除肿瘤,王阿姨很快将失语、瘫痪并终失去生命。经过多方求医,她找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张弩教授。
“这种手术就像拆炸弹,一旦剪错一根线,就可能出现性的语言障碍。”张弩教授表示,传统手术方法依靠医生的经验去判断从哪里剪线、剪哪根线,但即使经验丰富的医生,也无法保证准确。此时,张弩教授为她介绍了一个全新的治疗方案:用镜下神经导航来解决这一难题。
张弩教授介绍道,首先将患者的影像信息注册到神经导航系统,然后把注册信息和患者术中的头部表面信息进行匹配,相当于生成了一个类似于车载导航的“病人头部导航系统”。如果同时把肿瘤3D影像信息直接投射到手术显微镜下,就可以实现像汽车抬头显示一样的镜下显示效果。这是目前火爆的AR(增强现实)概念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这种AR应用让主刀医生有了“透视眼”,可以看穿正常脑组织,直接看到深部肿瘤所在的位置,从而选择出、便捷的手术入路,地避免损伤功能区结构,保障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王阿姨入院以后,神经外科团队利用目前国际的BrainlabCurve神经导航和ZeissKinevo900显微镜帮她制定了AR辅助下的手术方案,将王阿姨的颅内肿瘤、脑血管、脑白质纤维束、功能性脑区等基于解剖影像和功能影像所重建的虚拟3D结构整合入手术显微镜下的现实颅脑结构中,并通过神经导航的追踪,实现三维方式的交互。术中,医生在显微镜下以透视的方式看到深部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性脑区,为王阿姨完整地切除了肿瘤。术后,王阿姨又可以正常地和家人交流了,并在近日已经顺利康复出院。
神经导航、显微镜“强强联手”
高科技助力医生拆瘤
王阿姨的故事是AR神经导航的一个典型例子。AR神经导航使手术医生不再仅凭自己的经验来想象病人肿瘤的构造,而是直接“看着”肿瘤来手术,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手术操作而非定位病变上,从而更地处理好肿瘤病变。
作为高技术密集型的科室,中山一院神经外科今年4月装配了国内第一台新版的、国际的BrainlabCurve神经导航,它与前年装配的同样是国际的ZeissKinevo900显微镜联合,可以实现AR加持的显微镜下神经导航。
与此同时,作为华南地区早配置术中高场强磁共振的中心,中山一院神经外科利用术中磁共振还可以在手术中更新肿瘤影像和导航系统,从而有效地提高病变切除率并保护神经功能。此外,通过Brainlab所提供的AR功能,手术团队还可以借助于5G网络在术中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和互动,促使手术技术得到良性发展。
导航系统辅助神经外科手术是继显微镜之后的第二个重要里程碑,是微侵袭神经外科的延伸和升华。“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和高科技手段在临床的应用,现代神经外科理念已经从大程度地切除病变,转变为在保留神经功能和保障生存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大程度的病变切除。”张弩教授表示,这对神经外科手术的性和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影像引导下的治疗成为了实现手术性和性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中山一院勇立时代潮头打造具有高技术特色的神经外科,科室现配备有国际的新版BrainlabCurve神经导航2台、ZeissKinevo900显微镜2台、西门子术中高场强磁共振机和华科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等国内外的导航利器,可以实现的手术治疗。
“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脑肿瘤的手术治疗已经不再困难,相信在未来将有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张弩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