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今年春节,对双胞胎姐妹小帼、小睿一家而言格外温暖。得益于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实施,春节前夕,这对患有罕见病脊髓性肌萎缩症的16岁姐妹第一次用上了靶向药。妈妈肖女士眼眶泛起热泪,从孩子确诊那天起,她就盼望这一天到来。
“无药可治”的阴云
罕见病就像一朵阴云,随着孩子的出生悄然笼罩在她们头上。
两姐妹2005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她们1岁的时候,肖女士就察觉到孩子的异样:经常睡觉,走路不稳。几经求医,却没有发现病因。
直到3岁时,姐妹俩确诊为脊髓性肌萎缩症,这是一种遗传性罕见病,在我国新生儿中发病率约为1/6000到1/10000。
听到消息的那一刻,她一度绝望。有医生说,如果病情严重,患儿可能活不过3岁。经过进一步检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张成教授告诉她,所幸孩子患的分型并不会影响寿命,但遗憾的是,当时对于这一罕见病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可用。
这是一个不会疼痛,但全身力气会逐渐消失的疾病。姐姐小帼还记得,小学二年级一天放学后,她高兴地往家跑,想把考试取得的好成绩告诉父母。忽然,她的双腿一下子使不上劲,整个人摔倒在地上,无论怎么用力也站不起来。
一年后,她和妹妹失去了行走能力,坐上轮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主治医生利婧说,姐妹俩在三年级之前还可以走路,随着病程进展,她们逐渐不能独立行走,只能靠轮椅,一些动作如自己梳头、穿衣等可能会越来越困难。
“不能让孩子的肌肉就这么萎缩了。”肖女士说,她和丈夫只能一边想方设法给姐妹俩补充营养、做康复训练,一边等待希望到来。
16年守护只为一个信念
在两个女儿的记忆里,16年来,她们一路长大感受着爱和关怀。
这背后,离不开妈妈一直以来的守护。
因为走不了路,姐妹俩在家的起居生活、在外上下楼梯都需要人背。肖女士和丈夫把她们从小背到大,如今体力已感到吃紧。后来为了方便姐妹俩上学,家里设法租下学校附近的一间商铺作为孩子上学期间的住所。为了减缓孩子肌肉萎缩,她带着孩子们不断尝试各种康复方法。
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承受各种开销、看护压力,肖女士始终没有放弃工作。她说,自己是穷苦人家出身,只有努力工作才不让孩子们受委屈,同时也让孩子明白,未来要靠个人努力争取。
让夫妻俩欣慰的是,两个女儿早早懂事,读书也用心。姐妹俩说,她们主要的苦恼,就是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下课后能立刻凑到老师身边请教问题。但她们没有气馁,通过不断阅读积累,姐姐对历史、政治等学科产生兴趣,妹妹更喜欢语文。
肖女士记得,读小学时孩子有一次对奶奶说,她们课间看着同学们做广播体操,心里好羡慕。“其实我好想跑一跑,像别的小朋友一样。”这句话让肖女士听得心酸。
面对眼前的困难,肖女士始终坚信,随着医学不断进步,这个罕见病终一定有药可治、两个女儿一定能得到救治。她也相信,在国家医疗保障体制的守护下,孩子们一定能用得上、用得起药。
“既然医生说这病不影响寿命,那就慢慢等,尽力让孩子吃好用好,希望她们能赶得上有药可治的一天。”肖女士说。
她等来了好消息。
新的转机、新的心愿
2021年12月,就读高一的小帼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画面中,国家医保局药品谈判代表与企业代表正为了一款罕见病药品进行“灵魂砍价”。她当时并未意识到,这场谈判将成为姐妹俩治疗的转机。
1个月后,74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其中就包括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对于这个药,肖女士也有所耳闻。作为全球第一款脊髓性肌萎缩症的治疗药物,诺西那生钠打破了这一罕见病“无药可用”的窘境。
然而,这款药费用一度相当昂贵,将近70万元/针,仅前63天就要注射4针,往后每4个月注射1针,并且需长期注射。“何况我们家还是两个人要打,即使把房子卖了也用不起。”肖女士说。
如今纳入医保药品目录后,诺西那生钠费用降至3.3万元/针,让许多患者家庭看到了希望。
1月27日下午,两姐妹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注射了第一针诺西那生钠。用针筒抽取药水时,医生小心翼翼观察着药瓶是否完全抽尽,不让一点药水浪费。“如果持续用药,可以避免肌肉进一步萎缩,甚至可能逆转一部分丧失的运动功能。”利婧医生说。
这一针,对于姐妹俩一家人来说,是16年“等药”日子的结束,更是新生活的开端。“孩子用上了药,我们终于等到了这一天,这个年,我们家过得格外舒心。”肖女士说。
姐妹俩对将来也有了更多打算。“我和妹妹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同学老师和社会的关心。比如平时坐轮椅出去,有时候不小心在台阶卡住了,常有人帮我们抬一把。”小帼说,自己希望以后能学有所成、服务社会。
目前我国有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3万多人。1月1日新医保药品目录实施首日,就有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四川、山东、湖南、湖北、福建、江西、河南等11个省市的近20位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接受了诺西那生钠治疗。
时代的一缕阳光,照到一个家庭就是一片晴空。
“如果女儿们以后生活能自理了,她们想去什么地方、想做什么事,我也放心多了。”肖女士说,“这样的日子有希望、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