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心理医院,孩子伤害自己,心慌胸闷怎么办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成都心理医院,孩子伤害自己,心慌胸闷怎么办

2712人浏览
李文俊

李文俊

主任医师
前往主页

当孩子出现自伤行为,同时伴有心慌、胸闷等躯体症状时,这绝非简单的“情绪失控”,而是心理危机的紧急信号。临床数据显示,约65%的青少年自伤者会伴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这些身体与心理的双重警报,提示孩子正陷入难以承受的痛苦深渊。

自伤与躯体症状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共生关系。孩子通过割腕、撞头等自伤行为,试图缓解内心的窒息感——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情感调节障碍”,当负面情绪强烈到无法用语言表达时,身体疼痛反而能带来短暂的“掌控感”。而心慌胸闷则是长期心理压力的生理投射:焦虑引发的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形成“情绪痛苦→躯体不适→更痛苦”的闭环。

家庭常见的应对误区可能加剧危机。有些父母发现孩子自伤后会严厉斥责,却不知这种反应会让孩子更加确信“没人理解我”;另一些家长过度关注伤口处理,忽视了背后的心理需求,导致孩子用更频繁的自伤寻求关注。事实上,自伤行为本质是一种“求救信号”,孩子在说:“我撑不住了,帮帮我。”

面对这种情况,紧急干预需分三步走。首先要保持冷静,用温和的语气说“我看到你受伤了,一定很难受”,避免质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其次,若伤口严重需立即就医处理,同时记录自伤发生的时间、场景及孩子的情绪状态,为后续专业评估提供依据。重要的是,暂时移除可能的自伤工具(如刀片、剪刀),但不要采取搜身等激化矛盾的方式。

系统治疗必须结合医学与心理学手段。精神科医生会通过量表评估判断是否存在重度抑郁、边缘型人格障碍等问题,必要时使用抗抑郁或稳定情绪的药物,缓解心慌胸闷等躯体症状。心理治疗中的辩证行为(DBT)对自伤行为效果显著,通过“情绪regulation”训练,帮助孩子学会用健康方式释放压力,比如用撕报纸代替割伤,用深呼吸应对心慌发作。

家庭支持的核心是“重建信任联结”。家长可以每天安排15分钟“无评判倾听时间”,让孩子自由表达感受,即使内容刺耳也不打断、不反驳。当孩子出现心慌时,陪伴其进行“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通过共同调节生理状态传递支持。避免将“不再自伤”作为条件,而是说“无论你怎样,我都在乎你的感受”。

学校与社会的协同不可缺失。建议告知班主任孩子的状态,请求老师多关注其情绪变化,避免当众批评引发羞耻感。同时,寻求青少年心理援助或公益组织的帮助,让孩子知道除了自伤,还有更多方式可以获得支持。

需要警惕的是,反复自伤可能存在自杀风险,当孩子出现“活着没意义”“想消失”等言论时,必须24小时陪伴并联系危机干预机构。但家长也不必陷入绝望,研究表明,经过规范治疗,70%的青少年自伤者在一年内能显著减少自伤行为,重新建立健康的情绪调节方式。

每个用自伤缓解痛苦的孩子,都在等待一个拥抱和一句“我懂你”。当家庭、医院、学校形成保护网,用理解替代评判,用专业替代猜测,就能帮助孩子走出黑暗,找到与温柔相处的方式。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分享给微信好友

患者咨询排行榜

成都精神科医院,睡眠不好,多梦,抽搐怎么办

成都精神科医院,重度抑郁焦虑怎么办?

成都心理医院,孩子伤害自己,心慌胸闷怎么办

成都精神科医院,中度抑郁焦虑了怎么办

成都精神科医院,考研焦虑内耗怎么办

热门推荐 更多

立刻了解更多该医院信息

医生资质如何 诊前注意事项
主页 | 医院介绍 | 科室导航 | 医生团队 | 健康诊疗 | 诊疗评价 | 医院环境 | 医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都棕南医院 > 医院动态

在线咨询 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