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一、什么是抽动症?
小儿抽动症是一组起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以突然、快速、反复、无节奏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或不自主的发声性抽动为特征。
二、抽动症有哪些临床表现?
运动抽动:包括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表现为眨眼、噘嘴、伸舌、张口、摇头、点头、伸脖、耸肩、挺胸等动作。
2.发声抽动:分为简单发声和复杂发声。简单发声可表现为清嗓、咳嗽、吸鼻、吐痰、爆破音、呼噜音等声音;复杂发声则出现重复语言、模仿语言、唠叨等,或无缘无故地骂人等。
三、抽动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是什么?
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考虑可能是与遗传、神经生化、神经解剖、社会心理和环境等因素有关系。
四、哪些因素会引起抽动症的复发和加重?
各种压力:包括早教、超负荷学习、父母管教方式问题(简单粗暴、过高期望值、家庭功能失调等)。
呼吸道感染:包括鼻炎、咽炎、嗓子痛、眼部发干发炎、红眼病等。
饮食问题:如吃辛辣香燥食物、喝凉饮、冷热过激食物、饮用含咖啡因或可乐类饮料等。
躯体不适:如泳池水过凉、皮肤瘙痒、肩颈部不适、长期伏案、坐姿不良学习等。
过敏体质:如皮肤过敏、穿着不舒服内衣裤、腰带过紧、鞋子不适、衣领标签刺激、穿着过厚等。
睡眠问题:如入睡困难、夜间频繁醒来、夜尿、落枕、夜间磨牙等。
接触电子产品:频繁接触或玩电子游戏,观看过于刺激、惊恐的电视/电影节目亦可诱发抽动反复发作或加重。
五、抽动症的危害有哪些?
社交障碍:患儿在学校往往受到排斥或嘲笑,影响患儿的自尊、自信等,导致其社交发展困难。
学习困难:频繁的抽动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其学习效率。
身体伤害:头部和眼睛强力抽动会导致重复性劳损,颈部抽动也会导致颈椎间盘突出症和疼痛等。
心理行为障碍:患儿会出现情绪波动、暴露狂、脾气暴躁、消极抵触、对立违抗性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分裂情感障碍和循环性障碍等。
生活质量下降:共病ADHD等会严重影响儿童在各个领域的幸福感,并延伸到成年期。
六、抽动症的治疗方法
平时家长在发现患儿出现抽动或类似抽动症状时,不可因症状较轻而忽略,应尽早治疗。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以息风止动为原则,根据脏腑阴阳虚实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随病症变化灵活加减,增强体质,减少复发。中医在治疗本病除口服中药外,还可配合中成药、推拿、针灸、耳穴压豆、揿针、足浴、音乐治疗方法及经颅磁治疗等中医特色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2.西医治疗:改善抽动症状常选用药物为氟哌啶醇、硫必利、匹莫齐特。伴发多动者用可乐定,合并其他精神障碍的患儿可配合抗抑郁、抗强迫等治疗方法,必要时行心理治疗,具体情况遵医嘱行相关治疗。
七、家长如何干预?
防止感染诱发:做好患儿的个人防护,尽量避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尽可能对已知的过敏原进行回避,减少过敏事件的发生。
2.正向积极引导:家长要纠正自己的错误认知,知晓儿童的抽动表现并不是刻意做出的不良动作。注意父母情绪控制尤为重要,避免对患儿斥责打骂或溺爱放纵,改变惩罚式教育,与患病儿童多陪伴、多交流。
3.调整生活习惯:减少手机、电视、平板等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培养爱好兴趣,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4.饮食调护:避免食用易过敏食物、含铅量高的食物、高脂肪食物、咖啡及饮料、巧克力糖果等,提倡儿童食用应季水果、蔬菜、谷类等食物。
5.父母积极与孩子学校的沟通:建议校方予理解宽容,避免粗暴惩罚,避免排斥霸凌。
6.改善原生家庭功能:家长通过咨询指导查看相关书籍,降低和缓解父母的焦虑与担忧,避免父母关系紧张、高压式教育、简单粗暴等行为。
7.避免或减少其他诱因:家长要关注患儿穿着舒适情况、坐姿不良、身体不适、睡眠困难等。
提醒家长值得注意的是:抽动症患儿的父母多数容易表现出“消极和无效的养育方式”,如教养不一致、简单粗暴、威权管制、父母养育焦虑、父母易怒、家庭纷争等。总之,保持患儿的生活起居有节律,心理情绪调整良好,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能够从根本上排除治疗障碍,而早期规范治疗有利于治疗和干预的效果,减少抽动症复发及加重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