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上海疫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4月3日,广东省派出300名“精兵强将”支援上海核酸检测大筛工作。这是一支具有硬核实力的团队,他们到达后迅速建立起一个立体化的感控管理体系,构筑起屏障,同时快马加鞭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实现了日检测量达13.2万单管的新突破。
截至4月12日24时,广东省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共完成检测138.8万管,累计1227万人次,为上千万上海市民提供了准确的检测结果。
建立院感监控体系,构筑屏障
广东省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抵沪后,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院感监控体系,由两名党委委员担任院感监控组长,挑选三名感控专家做副组长,在每个检测小组中再设立一名感控员,实现三层立体化管理。
与此同时,广东省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总领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检验科副主任黄彬定期召开防控专班会,开展感控员培训工作。感控一体化组织架构切实为队员们筑起了屏障。队员们在入驻酒店中还组织了定期的环境监测,严格让队员做到闭环管理,为“零感染”目标保驾护航。
“我们团队主要抓了三条线的建设。”黄彬介绍说,第一条线是抓党组织的建设。广东医疗队出发前即成立了临时党委,在飞机上建起六个党支部,把全队112名党员、6名预备党员组织在一起,为上海战疫期间以党支部为核心、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保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提供了组织架构保障。
第二条线是狠抓核酸检测的质量。“只有检测结果准确可靠,才能为疫情防控做出大贡献,假阳性和假阴性都会给疫情防控添乱。”
第三条线是重点抓院感监控和生物防护。“我们在上海期间要圆满、高质量完成战疫任务,也要确保每个队员零感染、完成战疫任务后平安返粤。”
日检测量提升到13.2万单管
11日的上海,温度又往上爬了几度,三十多摄氏度的气温下,位于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半夏路的浦东“火眼”实验室里,也有些热了。这个“火眼”实验室由7个负压硬气膜舱组成。现场看,一个个白色气膜“帐篷”之间的地板上,放着不少新搬来的空调。
领队黄彬正在给队员们做动员:“我希望你们今天晚上继续加油,圆满地完成这次任务,有没有信心?”“有!”伴着话音落下,“大白”们开始陆续进舱工作。
据介绍,广东团队在实验室跟华大的工作人员一起,针对实验室的流程、岗位配备人员数量等进行了调整。原本实验室的日检测通量是10万单管,也就是每小时近4200管;经过流程优化,4月10日晚23时至24时,团队实现了每小时5500管的速度,也就是说,其理论上的日检测通量提升到了13.2万单管。
实际上,核酸检测工作非常艰巨,在大筛查情况下,标本量很大,虽然不少实验室配备了开盖机或者全自动的核酸提取仪,但检测人员说,它的速度有时还没人工来得快,手动拧盖子、加样本,是他们的日常。有些检测点的检测人员是三班倒,每班要连续工作8小时,如果两班倒,就是连续工作12小时。
为了提高检测效率,广东检测人员多方努力。在千麦博米乐医学检验所,他们与工程师沟通,原本需要手动操作的检测结果导出、确认,经过优化改进,实现了一键导出,减轻了工作量;在判读确认结果与阳性、可疑标记分离方面,援助队员专业性强,让原有操作人员减少了重复查看原始数据判读结果的繁琐步骤,加快了报告的审核速度。
黄彬表示:“在检测全过程中,我们有质量控制的措施,只要分析判断有异常情况,我们都会重新检测。”
“疫情不退,我们不走”
从4月3日凌晨抵达,黄彬所带领的广东“大白”们已经连续工作了一个多星期。这几天来,上海进行了多轮核酸筛查,黄彬带领团队到各个检测点工作,每天大概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但她说,“实际上,为了抗击疫情,我知道很多人是不眠不休的,我常常半夜三四点打给他们(上海疫情防控相关部门人员),对接的人都是不眠不休的,都在处理这些疫情相关工作。”
“受到疫情影响的上海,静悄悄的,我们希望尽快战胜疫情,让它恢复过去欣欣向荣的样子。”她说。而奋战在上海抗疫一线的广东支援检测队喊出的口号是:“疫情不退,我们不走,勇夺胜利,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