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在济南南郊医院肿瘤科,动脉灌注栓塞介入技术是不少实体肿瘤患者的“微创治疗选择”。这项技术为何能实现“不开刀控肿瘤”?核心原理可概括为“精确给药+断瘤粮道”,通过三步协同作用,在减少全身损伤的同时提升治瘤效果。
第一步:影像导航,锁定肿瘤“供血专线”
肿瘤的生长离不开专属“供血动脉”,就像树木依赖根系吸收养分。动脉灌注栓塞技术的第一步,是借助高清影像设备精确定位这条“供血专线”——济南南郊医院肿瘤科采用的德国西门子DSA血管造影机,能清晰显示患者血管分布,医生通过2-3毫米的穿刺口,将纤细的导管经外周血管(如大腿根部的股动脉)缓慢送入,在影像“导航”下直达肿瘤专属供血动脉,相当于精确找到“给肿瘤送营养的高速公路入口”,避免导管误入正常血管。
第二步:局部灌注,让药物“集中火力”杀癌
传统全身化疗时,药物需通过血液流经全身,到达肿瘤部位的浓度往往不足,还可能损伤正常细胞。而动脉灌注环节,医生会通过已定位的导管,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肿瘤供血动脉——这就像“把弹药直接送到战场前线”,让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达到全身给药的8-10倍。比如65岁胰腺癌患者张女士在该院治疗时,药物经导管直达胰腺肿瘤供血动脉,药物精确作用于病灶,既提升了杀癌效果,又减少了药物对胃肠道、骨髓等正常组织的刺激,她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恶心、脱发等不良反应。
第三步:栓塞阻断,切断肿瘤“营养来源”
仅靠药物杀伤还不够,动脉灌注后会进行“栓塞”操作——医生会通过同一导管,注入栓塞剂(如微球、明胶海绵等),这些栓塞剂会精确堵塞肿瘤的供血动脉分支,就像“掐断给肿瘤送粮的通道”。失去血液供应的肿瘤,会因缺乏氧气和营养逐渐坏死、缩小。济南南郊医院肿瘤科孔得福主任团队在操作时,会根据肿瘤大小、供血情况调整栓塞剂的种类和用量,避免过度栓塞影响正常组织供血。比如72岁肝癌患者赵大爷,栓塞治疗后复查显示,肿瘤因供血阻断已出现明显坏死,且肝脏正常区域血供未受影响,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动。
南郊医院技术落地:让原理转化为“低创伤治疗的效果”
这项技术的优势能在该院充分发挥,还得益于两点:一是专家团队的精确操作——孔得福主任从事介入治疗30余年,能通过DSA影像细节判断肿瘤供血特点,避免导管误判;二是术后康复配合——科室会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术后活动计划,比如栓塞后6小时指导患者翻身,24小时内协助坐起,助力患者快速恢复,这也是该院患者术后次日能下床的重要原因。
简单来说,动脉灌注栓塞介入技术的核心,就是“精确找到肿瘤供血路、送药到瘤旁、堵死营养道”,既解决了传统化疗“药效散、不良反应大”的问题,又避免了开腹手术的大创伤,这也是它成为济南南郊医院肿瘤科微创治疗核心技术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