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深圳首康医院医院门诊部设立精神疾病、普通精神科、医学心理科等多个门诊科室;主要收治的疾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失眠症、酒精依赖、青少年人格发育障碍(网瘾、厌学、双相情感障碍)、各种类型神经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等)、癔症等。
“你就是想太多”“忍一忍就过去了”“心理问题不算病”……你是否听过类似的话?
受精神疾病困扰的人占多数,但仅不到一半的人得到有效治疗。精神疾病就像一场“心灵感冒”,但许多人却因误解和偏见,选择默默承受痛苦。今天,我们想用科学和共情的视角,聊聊那些被误解的真相。
误区一:“精神疾病=性格软弱?”
小张因长期焦虑失眠就医,却被家人指责“矫情”;抑郁症患者小李被朋友劝“多运动就好了”。
实际上,精神疾病是大脑功能异常的综合表现,涉及遗传、神经递质失衡、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就像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异常,抑郁症可能与血清素水平过低有关。它无关意志力强弱,更不是“不够努力”。
误区二:“只有‘疯’了才算病?”
许多人以为只有出现幻觉、自残或暴力行为才算精神疾病,却忽视了更普遍的“隐形症状”:
焦虑症:持续心慌、过度担忧,甚至出现躯体疼痛;
双相情感障碍:情绪在亢奋与抑郁间剧烈波动;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噩梦、闪回、情感麻木……
这些症状虽不“戏剧化”,却同样侵蚀着患者的日常生活。
误区三:“吃药会变傻,心理咨询没用?”
科学治疗≠终身服药:药物能调节神经递质,心理治疗帮助重建认知,两者结合有效率超70%。
心理咨询≠聊天:认知行为疗法(CBT)、正念训练等技术已通过大量临床验证。就像骨折需要打石膏,心灵受伤也需要专业修复。
正确应对:三步打破困境
正视症状: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睡眠紊乱、社交退缩等,请及时就医;
科学治疗:精神科医生评估+心理治疗师介入,比“硬扛”更有效;
社会支持:一句“我陪你去看医生”比“别多想”更有力量。
“你曾因情绪困扰被误解过吗?或者,你是否愿意成为身边人的‘心灵支持者’?”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分享你的故事或感悟,让更多人看见“心灵感冒”的真实面貌;
写下你想对精神疾病患者说的一句话,我们将精选暖心留言,传递善意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