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狼疮性肾炎的病理分型
病理分型的统一对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以及判断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974年WHO第一次提出了关于狼疮性肾炎(LN)的分类,1980年进行了第一次修改,1995年再次修改,2003年由国际肾脏病学会和肾脏病理学会(ISN/RPS)第三次修订了LN的分类标准。
2003年LN分类标准将LN分为六型。
Ⅰ型为系膜轻微病变性LN:光镜下表现基本正常,免疫荧光可见系膜区免疫复合物沉积。
Ⅱ型为系膜增生性LN:光镜下可见系膜细胞增生或系膜基质增多,伴系膜区免疫复合物沉积,免疫荧光或电镜下可见少量孤立的上皮下或内皮下沉积物。
Ⅲ型为局灶性LN:受累肾小球少于全部肾小球的50%,可表现为活动或非活动性病变,局灶、节段或球性病变,毛细血管内或毛细血管外增生性病变。其中Ⅲ(a)型为活动性病变,表现为局灶增生型LN;Ⅲ(ac)型为活动性伴慢性病变,表现为局灶增生硬化性肾炎;Ⅲ(c)型为慢性病变,表现为局灶硬化性肾炎。
Ⅳ型为弥漫性LN:受累肾小球占全部肾小球的50%以上,典型病例常有弥漫性内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或不伴系膜病变。根据肾小球的病变分为弥漫节段型LN(受累肾小球表现为节段性病变)和弥漫性球型LN(受累肾小球表现为球性病变)。
Ⅳs(a)为活动性节段增生性LN,Ⅳg(a)为活动性球性增生性LN,Ⅳs(ac)为活动性伴慢性节段增生硬化性LN,Ⅳg(ac)为活动性伴慢性球性增生硬化性LN,Ⅳs(c)为慢性节段硬化性LN,Ⅳg(c)慢性球性硬化性LN。
Ⅴ型为膜性LN:光镜下可见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或不伴系膜病变。免疫荧光或电镜下可见球性或节段性上皮下连续性免疫复合物沉积,Ⅴ型常与Ⅲ型或Ⅳ型共同存在。
Ⅵ型为进行性硬化性LN:90%以上的肾小球呈球性硬化。
活动性病变是指下列情形:毛细血管内细胞增生,核碎裂,纤维素样坏死,肾小球基底膜破坏,细胞性或纤维细胞性新月体形成、白金耳等。
慢性病变是指存在节段性或全球性肾小球硬化、纤维性粘连、纤维性新月体形成。
肾炎能“”吗
肾炎能不能“”吗?这是肾病科医生经常被问到的问题,说实在的这问题真知道怎样回答。首先,在医学上没有这个概念。什么叫?症状、体征消失,尿液检查都正常,能叫“”吗?当然,这个不能叫“”。肾病容易复发,现在好了,血尿、蛋白尿没有了,能保证以后不复发吗?这谁也不能保证。即使所有尿检指标正常,一辈子就不会出现肾衰吗?这个谁也保证不了。就是现在肾脏正常的人,谁能担保以后不得肾病,谁能担保以后肾功能不出问题。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只要活着,就会生老病死的问题。因此,“”这个说法是不科学的。不要听信所谓的“”之说。其次,判断肾病的治果,医学上有完全缓解(或者临床痊愈)、部分缓解和无效几种。肾病的治疗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远期目标,也就是要减少肾衰和其他各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完全缓解的患者发生肾衰和各种并发症的风险很低,单纯性降下血尿和24小时蛋白尿小于0.3克,而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出现肾衰的风险非常低。对于这类患者,更不要过于紧张,甚至杞人忧天。作为医生肯定是希望每个病人都能痊愈,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对于已经有肾脏疾病的人,主要的目标是把发生肾衰的风险降到低,同时,不出现其他的各种并发症。并发症的防治也是非常重要的,有相当部分的肾病患者,没有发生肾衰,而出现其他脏器的损伤,如心衰、中风、肝脏损伤,这些疾病的预防同样非常重要。对于有些肾病患者而言,不能为追求肾病的所谓“”,不遗余力,这样花了钱也不会有多少的收益,甚至伤及其他器官。
威海肾病到哪家医院好
如果想找看肾病好一点的医院,建议可以去三甲医院,里面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都是比较和完善的,而且医生的专业度也很高,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而且你这种已经到了做透析的程度,可能已经是肾衰竭了,更需要及时的采取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