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痛风石的出现严重影响痛风患者生活,其形成与炎症密切相关,成都风湿医院在解析这一关联及抗炎治疗上成果显著。
当血尿酸升高,尿酸盐晶体析出并在关节及周围组织沉积,这成为炎症的导火索。晶体表面带负电荷,与关节内带正电荷的物质相互作用,破坏局部微环境稳定。成都风湿医院临床研究发现,尿酸盐晶体可直接激活滑膜细胞中的NLRP3炎性小体。NLRP3炎性小体活化后,促使白细胞介素-1β前体裂解为有活性的白细胞介素-1β,大量白细胞介素-1β释放到细胞外。白细胞介素-1β如同“炎症指挥官”,招募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至炎症部位。
巨噬细胞到达后吞噬尿酸盐晶体,但晶体特殊结构使其难以被消化,巨噬细胞反而破裂,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更多炎性介质,形成炎症风暴。炎症风暴中,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中蛋白质、液体渗出,导致关节红肿。同时,炎症介质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疼痛感觉。
持续的炎症刺激对痛风石形成影响巨大。在炎症环境下,成纤维细胞被激活,大量合成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这些基质如同“建筑材料”,将不断沉积的尿酸盐晶体层层包裹。随着痛风急性发作次数增多,尿酸盐晶体持续堆积,被包裹的晶体团块逐渐增大,周围纤维组织不断增生、硬化,后面形成痛风石。痛风石大小各异,小如砂粒,大如核桃,不仅突出于皮肤表面影响美观,还不断侵蚀周围关节软骨、骨骼和肌腱,严重破坏关节结构,致使关节活动受限。
面对炎症助推的痛风石难题,成都风湿医院采取多维度抗炎策略。诊断时,利用炎症指标检测技术,如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检测,结合影像学观察炎症部位,准确评估炎症程度。治疗上,急性发作期,及时使用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等快速控制炎症,阻断炎症介质释放。缓解期,运用生物制剂,如针对白细胞介素-1β的拮抗剂,准确抑制炎症关键环节。同时,配合降尿酸治疗,从根本上减少尿酸盐晶体产生,降低炎症复发风险。对于较大痛风石,采用微创技术清除,术后通过康复理疗减轻炎症残留,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全方位遏制炎症对痛风石形成及发展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