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在引发痛风的众多因素中,药物因素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成都风湿医院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揭示了某些药物背后隐藏的痛风隐患。
部分利尿药物是导致痛风的常见“元凶”。像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以及袢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疾病。这些药物会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和分泌,使尿酸排泄减少。以一位长期服用氢氯噻嗪控制高血压的患者为例,在用药一段时间后,他的血尿酸水平开始逐渐升高,起初并未引起重视,直到出现关节疼痛、红肿等痛风症状,才到成都风湿医院就诊。经过详细检查和分析,医生确定是长期服用利尿药物导致尿酸排泄受阻,从而引发痛风。
免疫抑制剂也可能诱发痛风。在器官移植患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治疗中,免疫抑制剂是常用药物。例如环孢素、他克莫司等,这些药物会影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功能,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这是因为免疫抑制剂会改变肾脏细胞的功能,干扰尿酸转运蛋白的正常工作,使得尿酸无法顺利排出体外。成都风湿医院在对器官移植患者的随访中发现,不少患者在使用免疫抑制剂后,血尿酸水平明显上升,部分患者出现了痛风症状。
此外,一些抗结核药物,如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也会增加痛风的发病风险。这些药物会抑制尿酸的排泄,导致血尿酸升高。而且,结核病的治疗周期较长,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这些药物,进一步增加了痛风发生的可能性。成都风湿医院提醒,正在服用上述药物的患者,要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如果发现血尿酸升高,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采取降尿酸治疗措施,以预防痛风的发生。